网站首页 组织结构 法律法规 发展规划 监测评估 工作信息 调查研究 网站地图  
 
今年地方性加分和体育特长生加分取消
发表时间: 2015-04-30
 

  佛山日报报道:高考加分只保留4个项目,除了烈士子女加分保留在20分,其他加分统一为5分。昨日,记者从省考试教育院获悉,今年我省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已正式公布,并明确从2015年高考开始实施。

  《关于进一步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从2015年起,我省高考加分只保留4个全国性加分项目:一是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三是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和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四是烈士子女。加分的分值,除了烈士子女仍然保留20分以外,其它项目加分分值统一调整为5分。

  《通知》取消了我省所有原地方性加分项目和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一是取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加分项目;二是取消因公牺牲及立个人一等功以上的军人、人民警察的子女加分项目;三是取消扶贫开发重点县考生加分项目。以上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由高校优先录取。四是取消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从2015年起不再具有加分资格。

  为确保高考加分调整工作平稳顺利实施,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将严肃处理,取消加分资格;对在高考加分资格审核、公示中发现或接举报查实有严重违规行为的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对组织或参与组织考生资格身份造假的其他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坚决依法惩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知》明确,我省高考加分调整方案从2015年高考开始实施。

  焦点问答

  问:为什么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答:2015年起取消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加分是国务院文件的要求。我省本次加分项目调整中,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因为目前体育特长生有多种升学和选拔渠道,考生可选择参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考试招生,或其他体育学类专业招生;近年来体育特长生资格认定较为复杂,赛事不规范的问题较突出,社会质疑较多,取消呼声较高;同时,借鉴外省经验。前几年江苏等省(市、区)就已经取消了体育特长生加分。

  问:为什么取消我省地方性加分项目?

  答:我省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中,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加分、因公牺牲及立个人一等功以上的军人、人民警察的子女加分和扶贫开发重点县考生加分均属于地方性加分项目,国家加分项目并无此三项。按相关文件要求,我省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调整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以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地方性加分问题,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同时,我省原有地方性加分项目主要在专科层次,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今后专科学校高考改革的方向,主要实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且就读专科层次高校压力将大大减少,在专科层次加分意义不大。因此,按国家有关要求,我省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同时,将取消的地方性加分项目调整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问:取消奥赛加分项目后,我省是否有其他措施培养和选 拔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答:我省2012年出台《关于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已经取消了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的加分和保送资格。此类考生,其相关特长和创新潜质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

  问: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后,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考生参加 高考,能否有更多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答:从我省近年的招生情况看,扶贫开发重点县考生升学焦点主要集中在重点本科层次。自2014年起我省10所重点高校已面向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实行单独计划、单独志愿、单独划线录取,录取分数线低于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一本录取率接近了全省农村学生平均水平。

  同时,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也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参照自主招生办法,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2014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制定了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面向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及县以下乡镇农村中学,招收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户籍学生,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将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copyright © 2007 www.bjbmjd.com All Rright Reserved
邮箱:fswccw@fswccw.gov.cn  电话:0757-83998432  传真:0757-83391667
佛山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